医疗速递网

中药处方用量药典,中药处方用量药典规范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药处方用量药典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中药处方用量药典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  1. 炮制附子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什么?
  2. 中医古之一两、今之一钱,是不是古代的一两十五克,一钱也十五克?
  3. 怎么看苍耳子中国药典规定为3-10克,科普中国的作者却将新闻稿的2两改为2克致死?
  4. 药物分析方法验证中限度怎么定的?

炮制附子安全有效的方法什么

问题:谁知道炮制附子最安全有效的方法?

对于附子的炮制方法,2015版《药典》中有明确的炮制方法。

中药处方用量药典,中药处方用量药典规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附子的来源

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。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***挖,除去母根、须根

及泥沙,习称“ 泥附子” ,加工成下列规格。如下图

中药处方用量药典,中药处方用量药典规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炮制方法

(1)选择个大、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人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,再加食盐,继续浸泡,每日取出晒晾,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 ,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(盐霜)、体质变硬为止,

习称“ 盐附子” 。如下图

中药处方用量药典,中药处方用量药典规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传统炮制方式就是将生附子用沙炒至炒面起泡即可。炮附子主要是温里阳,药典规定的3-15g的剂量属于非常安全的剂量,但是通常传统经典方剂应用剂量通常为15g以上,炮附子还是比较安全的,一般用到50g以内都是安全的,乌头毒性较大,慎用

生附子片用提前煮好的黑豆汁浸泡至无硬心,然后上锅蒸两个小时,泡附子的黑豆汁水不要扔,我都是加入蒸锅水里一同用来蒸附子,待蒸锅水剩下不多了,变得很粘稠了,趁热将附子片倒进锅内颠翻至所有附子都沾匀汤汁后放凉透,然后烘干或是晒干备用。

附子,别名,天乌,乌头,黑附片,白附片,神农本草经,中药学列为温里药,按不同的规格,加工为盐附子,,附子辩,黑附片,白附片。

炮制,取净附子,大小分档,分别置水中浸漂1一2天,取出置锅内,加黑豆‘每千克药材加黑豆25克同煮至内无白心,口尝无麻辣感,取出晾至八成干,装适宜容器内,闷润至透,切直片,干燥入药。

中医古之一两、今之一钱,是不是古代的一两十五克,一钱也十五克?

谢邀,问古之一两今之一钱,是否今之一钱即十五克,这个说法是《本草纲目》作者,李时珍说的,放在今天,这个说法显然不对同时也是一种误解。原因如下:

一、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了中药方剂用量换算,已不再用古代各个朝代的计算方法,1***9年起,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***用公制,即1公斤=1000克,并对古方药量按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:1市两(16进位制)=30克;1钱=3克;1分=0.3克;

二、《本草纲目》成书与万历十八年,即1590年,李时珍提出这个问题,基于当时的大夫用药习惯和历史问题,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:

1、唐宋时期度量衡标准三倍于汉制:

自唐宋至清,对经方本原剂量认识主流观点是“古三两即今一两”。如明代朱橚主持编纂的大型方书《普济方》即引用了这一结论;清代伤寒大家尤怡在《医学读书记》一书中也引用了陈氏之论,认为“ 此说最有根据”。从当代度量衡专家考证所得的宋金元明时期的度量衡值来看,宋1斤约为660g,东汉1斤约为220g,与当时对经方“古三两即今一两”的考证结论大致相符。

李时珍生活在明代中后期,明代前中期医学的发展受金元影响较大,无论从学术思想还是用药方式、用药剂量等多方面对金元四大家可谓是全面继承。李时珍在撰写《本草纲目》之时,“古三两即今一两”必定为当时广大医家所知,尽管明代的度量衡标准较之宋代已有缩小(宋1斤约合今661g,明1斤约合今598g),因此李时珍以“古三两即今一两”为折算标准对经方剂量进行换算就不难理解。

2 明代汤剂服法由汉代一剂多服演变为一剂一服:

明代汤剂服法从汉代经方的“一剂多服”演变为“一剂一服”,李时珍所提出的“古之一两,今用一钱”的折算标准正是建立在明代汤剂“一剂一服”的基础之上。

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其撰写的《伤寒括要》一书中首次对“古一两今用一钱”进行了解释,“千金本草,皆以古三两为今一两,古三升为今一升,可为准则……且仲景汤液并分三次服。则轻重只得三分之一,而服法又得三分之一,岂非古之一两,仅得今之一钱乎”?这里李中梓明确解释了李时珍这一结论的两个重要前提:其一,古三两为今一两;其二,仲景汤液多为一剂三服,而今汤液多为一剂一服。因此,古之一两若按古今衡量折算当约合明之三钱,而因明代汤剂又多以一服为剂,故只取仲景原方剂量的1/3,这样在明之三钱基础上再取1/3,所得结果正是“古之一两,今用一钱”。

因此,在不明白这些因素情况下对李时珍所提出的“古一两今用一钱”的折算标准是一种误解。

古制十六两为一斤,现在一斤是500克,它们是相等的。即:十六两==500克。16两=500g,1两=31克的样子。台湾的十俩为一斤,十钱为一两,一钱=3g。

中药中的计量,不需要那么斤斤计较。

最关键的是参照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量。他的方子都是黄金比例:如桂枝汤:

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12个。

3 :3 :3 :2 :12个

这也是医圣值得玩味的地方。

问题值得讨论研究

看古籍医书的药方,有好些是用到几两的,一两15克多,怎会用这么大剂量呢?个人认为:其原因之一是仲景时代(约2000年前)医家是上山採药即用,所以是湿的,原因之二是当时开的一剂药大都是分三服。到了几百年前,医家医局医馆已用干的药,而且一剂药只作一次服了,当时药方一两15克分作三份只有5克湿的药,干的呢就只有约3克了。因此,李时珍讲:古之一两,今用一钱足矣。

以上纯属个人观点,如有不对请大家指正哈。

我国的计重各称有担、斤、两、钱、分、厘。每百斤为一担,一斤为十六两(称为十六两称),一两为十六钱,到了分和厘,就是十进制。这种杆称一直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,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十进制和引进公斤制、克制。但用于中药方剂的称重,周涉及到钱、分,按经方古方的剂量是以十六进制传下来,如果以十进制和克计量去执中药,就与原方剂标注的重量有出入,有些处方疗效不太好,或许和这个称重方式不同而份量不够或多了有关。以克计量称中药,要注意换算基数,不应是一钱为五克。

怎么看苍耳子中国药典规定为3-10克,科普中国的作者却将新闻稿的2两改为2克致死?

中医药的用药经验是十分重要的,用药数量更是要十分的严谨,作为外行的半吊子,怎么敢真正定量,就算写个数量***冒一下伪专家,他也不敢拿别人的生命安全来冒险吧,把剂量写少是为自己,为别人加个保险吧。

伪专家会害死人的!

药物分析方法验证中限度怎么定的?

限度的制定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,制定原则各有不同。

对于含量方法的限度,根据处方、工艺、分析方法精度、分析方法耐用性等因素,对制剂规格量(原料为100%)的上限与下限进行适当调整。

对于杂质检查,除药典另有规定外(砷盐检查法、残留溶剂检查法、不溶性微粒检查、无菌检查法等),应根据处方、工艺、分析方法精度、分析方法耐用性等因素,并结合该杂质的毒理特性,进行确定。

[_a***_]毒性的杂质应严格控制,其限度值的制定应通过完整的毒理学研究文献实验材料来确定。

其中,有关物质检查在药物分析中属于常见检查法,限度制定也较为严格。

目前国家药审中心对药品审批过程中,以不低于国内药典及指导原则为基础,以达到欧洲药典及美国药典要求方向,要求一般液相方法测定有关物质时,最大日剂量不大于2g的,单个杂质限度高于10%或1.0mg的需要进行物质鉴定,高于15%的需要进行质控;最大日剂量大于2g的,单个杂质限度高于0.05%的需要进行物质鉴定并进行质控。

具体的有关物质限度制定方法有很多参考依据,详情请参阅《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》,《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》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药处方用量药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处方用量药典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fpkpw.com/post/34827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